Re: 我也贡献一个话题:关于lang()伪类选择器的问题

我归纳以下,Ethan对于lang()提出了这样两种扩展:

1. 从后匹配,如
lang(-Hant-TW)

2. 或的关系,如
lang(-Hant-TW|zh-TW)

虽然可以写做 lang(-Hant-TW), lang(zh-TW) ,不过确实毕竟还是这样方便许多。










2010/10/24 Ethan Chen <chief@ethantw.net>

> 先謝謝John的整理。
>
> 按照新的语言tag,zh属于macrolang(语族?),而具体的语言如:
> cmn(普通话、国语)
> yue(粤语)
> wuu(吴语)
>
> 按照BCP47,zh-cmn这种写法是冗余的,尽量用cmn直接表示。
>
> 此外还有Hans/Hant表示简体和繁体。加上地区code,完整的写法是:
>
> 台湾用繁体中文写的国语 cmn-Hant-TW
> 大陆用简体中文写的普通话 cmn-Hans-CN
> 香港用繁体中文写的粤语 yue-Hant-HK
>
> 问题是,如果一个文档的lang被标记为上述tag,则前述书名号的CSS样式就无法匹配。
>
>
>
> 中文標點符號是地域性的,而非語種性的。也就是說,在台灣,只要是漢字文章,無論是用閩南語、國語、客家話來寫作,都是套用台灣教育部的標點符號標準;在中國就用中國的標準。
>
>
> 網頁如果使用大陸標準的「繁體字」(hant-cn,GB),一樣得用大陸的《書名號》。所以只寫cmn、wuu、yue、hoklo可能還不夠,應該也要標註網頁是以何種標準的繁、簡體寫作的。也方便瀏覽器及設計師宣染正確的中文字型。@無法以unicode分區解決,因為同一個glyph可能在不同國家有不同寫法。像是大陸繁體也會用放在左下的句號以及如下的繁體字:
> [image: http://files.droplr.com/files/24878568/i0mV.hant%20GB.png]
> 台灣則用:
> [image: http://files.droplr.com/files/24878568/YiAZ.hant%20CNS.png]
>
>
> 所以<cite>標籤預設樣式可以寫成:
>
> cite:lang(-hans-CN|-hant-CN|zh):not(:lang(zh-latn)) {
>
> font-style: normal;
> quotes: '《' '》' '〈' '〉';
> }
> cite:lang(-hans-CN|-hant-CN|zh):not(:lang(zh-latn)):before {
>
> content: open-quote;
> }
> cite:lang(-hans-CN|-hant-CN|zh):not(:lang(zh-latn)):after {
>
> content: close-quote;
> }
> cite:lang(-hant-TW|zh-tw) {
>
>     quotes: none;
>     text-decoration: wave underline;
> }
>
>
> 如此一來不同標準的書名號就可以分別套用於不同標準的漢字,除了不影響拉丁化的中文外,也能去除冗餘的zh-前綴。
>
>
> 再請問一下普通話的cmn是common的縮寫嗎?因為台灣都用Mandarin,大陸也是,感覺用mdr會比較好。
>
>
> 我一直覺得很怪,之前如果台灣有人用閩南語寫作,可能得標成「zh(-Hant)-TW」。但zh@縮寫本身就不中性,它代表「中文」的「普通話」漢語拼音(zhongwen)。所以說zh是個語族也不太對吧,因為zh是「等於」cmn(普通話)的呀。像日文、韓文都是用英語慣用的ja和ko,中文跳過ch(Chinese)改用zh不曉得有沒有什麼歷史因素呢?還有一點,「yue」應該是普通話拼音,剛剛查了字典,粵語中「粵」字唸作「jyut」
> [1] <http://humanum.arts.cuhk.edu.hk/Lexis/lexi-can/search.php?q=%25B8f>。吳語是用吳語自己的拼音「wuu」;客家話、閩南語也都用自己的拼音。所以這個language
> tag好像有欠準則呀!
>
>
> 但說實話,採用zh對我們來說其實很方便。由於字母排序(alphabetical)的關係,查多國語言資料的時候(如《維基百科》)拉到最下面就可以找到中文普通話。不曉得可不可以保留zh作為普通話、讓ch作為中文語族呢?
>
>
>    1. http://humanum.arts.cuhk.edu.hk/Lexis/lexi-can/search.php?q=%B8f<http://humanum.arts.cuhk.edu.hk/Lexis/lexi-can/search.php?q=%25B8f>
>
>
>
>
>
>
> 在 Oct 23, 2010 5:27 PM 時, John Hax 寫到:
>
>
> lang()伪类选择器用于选择语言,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书名号问题:
>
>
> cite:lang(zh) {
> font-style: normal;
> quotes: '《' '》' '〈' '〉';
> }
> cite:lang(zh):before {
> content: open-quote;
> }
> cite:lang(zh):after {
> content: close-quote;
> }
> cite:lang(zh-Hant-TW) {
>     quotes: none;
>     text-decoration: wave underline;
> }
>
>
> lang()匹配的规则同[att|=val],即lang(C)匹配值等于C,或以C开头跟一个 - 。
>
>
> 问题出在新的BCP47(http://www.ietf.org/rfc/bcp/bcp47.txt)上。
>
> 按照新的语言tag,zh属于macrolang(语族?),而具体的语言如:
> cmn(普通话、国语)
> yue(粤语)
> wuu(吴语)
>
> 按照BCP47,zh-cmn这种写法是冗余的,尽量用cmn直接表示。
>
> 此外还有Hans/Hant表示简体和繁体。加上地区code,完整的写法是:
>
> 台湾用繁体中文写的国语 cmn-Hant-TW
> 大陆用简体中文写的普通话 cmn-Hans-CN
> 香港用繁体中文写的粤语 yue-Hant-HK
>
> 问题是,如果一个文档的lang被标记为上述tag,则前述书名号的CSS样式就无法匹配。
>
> 当然,根据W3C国际化工作组的选择语言Tag的FAQ(
> http://www.w3.org/International/questions/qa-choosing-language-tags)
> ,为了向后兼容,可以继续用zh。
>
> 这样就是
>
> 台湾用繁体中文写的国语 zh-cmn-Hant-TW
> 大陆用简体中文写的普通话 zh-cmn-Hans-CN
> 香港用繁体中文写的粤语 zh-yue-Hant-HK
>
> 问题在于,这样可以匹配前述《》,但是仍然无法匹配zh-Hant-TW所写的浪线规则。
>
>
> 在这个case里,首先:
>
> 样式表的语言选择器的值,是没有问题的。因为书名号规则与是国语还是粤语并无关系,标点符号规则只与所用文字,还有国家地区的标准和习惯有关。
>
> 如果说有什么问题,那只有
> cite:lang(zh) {
>  font-style: normal;
> quotes: '《' '》' '〈' '〉';
> }
> 这里写得过于宽泛。如zh-Latn-pinyin或zh-Latn-wadegile(威妥瑪拼音<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8%81%E5%A6%A5%E7%91%AA%E6%8B%BC%E9%9F%B3>
> )是不用书名号的。但是这里表示的是绝大多数被标记为zh-*的都用书名号。然后可用进一步的lang()规则来override。
>
>
> 其次:
>
>
> 文档的语言tag,也是没有问题的。因为文档可能包含语言相关因素。如粤语(yue)的书面语可能包含特殊的汉字。比如文档的语言标记为zh-gan-Hant,表示这是一个繁体中文写的赣语文章。而标记为zh-wuu-Hans表示这是一个简体中文写的吴语文章。
>
>
> 所以只能说是lang()选择器有所不足。
>
> 对于 cite:lang(zh-Hant-TW) 实际上我们希望匹配 zh-*-Hant-TW ,例如 zh-nan-Hant-TW
> ,用繁体中文写的闽南语文章。
>
>
>
>
> 提议的解决方案
>
> 扩展lang()选择器及[att|=val]选择器
>
>
> 方案一:
>
> 允许用*匹配。比如可写:
> cite:lang(zh-*-Hant-TW) {...}
>
> 该选择器应该匹配以下tag
> zh-Hant-TW
> zh-cmn-Hant-TW
> zh-nan-Hant-TW
> ...
>
>
> 方案二:
>
> 允许匹配部分subtag【前提是不同用途的subtag不会重复】。比如可写:
>
> cite:lang(zh):lang(Hant-TW)
> 或
> cite:lang(zh):lang(Hant):lang(TW)
>
> 也可以达到上述目标。
>
>
>
>
> 以上。
>
>
>
>
>

Received on Monday, 25 October 2010 07:16:33 UT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