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也贡献一个话题:关于lang()伪类选择器的问题

lang()伪类选择器用于选择语言,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书名号问题:


cite:lang(zh) {
font-style: normal;
quotes: '《' '》' '〈' '〉';
}
cite:lang(zh):before {
content: open-quote;
}
cite:lang(zh):after {
content: close-quote;
}
cite:lang(zh-Hant-TW) {
    quotes: none;
    text-decoration: wave underline;
}


lang()匹配的规则同[att|=val],即lang(C)匹配值等于C,或以C开头跟一个 - 。


问题出在新的BCP47(http://www.ietf.org/rfc/bcp/bcp47.txt)上。

按照新的语言tag,zh属于macrolang(语族?),而具体的语言如:
cmn(普通话、国语)
yue(粤语)
wuu(吴语)

按照BCP47,zh-cmn这种写法是冗余的,尽量用cmn直接表示。

此外还有Hans/Hant表示简体和繁体。加上地区code,完整的写法是:

台湾用繁体中文写的国语 cmn-Hant-TW
大陆用简体中文写的普通话 cmn-Hans-CN
香港用繁体中文写的粤语 yue-Hant-HK

问题是,如果一个文档的lang被标记为上述tag,则前述书名号的CSS样式就无法匹配。

当然,根据W3C国际化工作组的选择语言Tag的FAQ(
http://www.w3.org/International/questions/qa-choosing-language-tags)
,为了向后兼容,可以继续用zh。

这样就是

台湾用繁体中文写的国语 zh-cmn-Hant-TW
大陆用简体中文写的普通话 zh-cmn-Hans-CN
香港用繁体中文写的粤语 zh-yue-Hant-HK

问题在于,这样可以匹配前述《》,但是仍然无法匹配zh-Hant-TW所写的浪线规则。


在这个case里,首先:

样式表的语言选择器的值,是没有问题的。因为书名号规则与是国语还是粤语并无关系,标点符号规则只与所用文字,还有国家地区的标准和习惯有关。

如果说有什么问题,那只有
cite:lang(zh) {
 font-style: normal;
quotes: '《' '》' '〈' '〉';
}
这里写得过于宽泛。如zh-Latn-pinyin或zh-Latn-wadegile(威妥瑪拼音<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8%81%E5%A6%A5%E7%91%AA%E6%8B%BC%E9%9F%B3>
)是不用书名号的。但是这里表示的是绝大多数被标记为zh-*的都用书名号。然后可用进一步的lang()规则来override。


其次:

文档的语言tag,也是没有问题的。因为文档可能包含语言相关因素。如粤语(yue)的书面语可能包含特殊的汉字。比如文档的语言标记为zh-gan-Hant,表示这是一个繁体中文写的赣语文章。而标记为zh-wuu-Hans表示这是一个简体中文写的吴语文章。


所以只能说是lang()选择器有所不足。

对于 cite:lang(zh-Hant-TW) 实际上我们希望匹配 zh-*-Hant-TW ,例如 zh-nan-Hant-TW
,用繁体中文写的闽南语文章。




提议的解决方案

扩展lang()选择器及[att|=val]选择器


方案一:

允许用*匹配。比如可写:
cite:lang(zh-*-Hant-TW) {...}

该选择器应该匹配以下tag
zh-Hant-TW
zh-cmn-Hant-TW
zh-nan-Hant-TW
...


方案二:

允许匹配部分subtag【前提是不同用途的subtag不会重复】。比如可写:

cite:lang(zh):lang(Hant-TW)
或
cite:lang(zh):lang(Hant):lang(TW)

也可以达到上述目标。




以上。

Received on Saturday, 23 October 2010 09:27:42 UTC